杨少华的离世来得毫无准备。早晨还在为活动剪彩,午后却因头晕被送往医院,没多久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就在7月10日,天津天圣殡仪馆为他举办了告别仪式,杨家亲属一同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到场的人川流不息,花圈摆满了灵堂,亲友们也纷纷赶来。整个吊唁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氛围却极为凝重:唢呐声萦绕耳畔,白花黑纱无不昭示着哀伤。然而,在这一切中,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杨少华的几个儿子,在悲痛中展现出的不同态度。
他的长子杨威自踏入灵堂的那一刻起,眼圈便已红肿。尚未正式开始的吊唁,泪水已经止不住地流下。他跪拜、接待来宾,全程低头,声音哽咽,眼睛几乎睁不开,毫不避讳地显露出内心无法平息的悲痛。尽管镜头并未对准他,他的哭泣依旧显而易见。
展开剩余76%相较之下,三儿子杨伦的状态亦不容乐观,脸上的疲惫和情绪如影随形。身着黑衣的他微微佝偻着身子迎接来客,虽话不多,但神情始终显得沉重,难以释怀。
转到五儿子杨议时,场面则显得截然不同。他在灵堂中仅在某些时刻进行接待,其余时间坐在后场的休息室,盘腿而坐在罗汉床上,手中把玩着两枚核桃。来人时他并未起身,只是面带微笑,轻轻点头示意。甚至在拍照时,他和客人们合影,脸上带着笑容,状态显得异常轻松。许多人猜测,杨议可能是在努力控制情绪,不想让他人看到脆弱的一面;又有声音认为他过于冷静,似乎更像是在应酬,而非参与父亲的告别仪式。
人在这样的场合中,是否流泪并不一定能作为孝顺的标准。然而,面对父亲的离去,依然能微笑合影,随意地把玩核桃,这样的场景无疑让许多与会者感到不适。
长子杨威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说出重话,但他满面泪痕,跪拜的举动传达了他内心的悲痛。而杨议虽然踏实地处理着仪式、发布讣告,却无法伪装“在乎”与否这种细腻的情感,这是真实的情感表现,无法假装。
外人往往只看到表象,关注的是“谁在哭”、“谁在笑”以及“谁没有穿孝服”。然而,对于杨家而言,他们内心真实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这往往是外人无法了解的。情绪有时被深埋,有时又是表面逞强,但这样的表象无疑引发了他人的讨论。毕竟,所有人共聚一堂,目的是为了“送别父亲”,而情感若不表露,旁观者自然会产生诸多猜测。
值得一提的是,杨少华生前最常陪伴的人正是杨议。无论是共同上节目,录视频,还是表演相声,他们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许多人或许记得,老爷子曾多次坐在轮椅上出现在镜头前,腿脚不便,讲话费力,还屡次口中呼喊着“家人们”。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否乐意如此,只明白他始终在那里。即便是心甘情愿,也理应为自己赢得一个体面而安稳的告别。
杨少华的一生可谓辛劳,既要在世间拼搏,离世后更要面对“谁真孝顺,谁太冷静”的争论,未免让人觉得讽刺。如今,他已离开这片人世,对这些纷纷扰扰也显得无所谓。他一生光明磊落,负重前行,为家庭付出,为观众奉献,最终在没有病痛折磨的安详中离去,着实是他积德的福报。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