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容形——梁百庚画展》观后
邹卫平
2025年7月12日,应山东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主席叶兆信先生之邀,我陪同著名教育家、文学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原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宋遂良教授和国家一级编剧邹星枢先生联袂到威海市美术馆,参观《无所容形 —— 梁百庚画展》并获赠《梁百庚画集》。初见“无所容形”这一展题,其内所藏的东方哲思与道蕴禅机,便如春风拂面,轻触心弦。踏入展厅,梁百庚先生的几十幅作品宛如一卷跨越时空的艺术宣言,以水墨为舟,载我驶入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蓝海。这位老艺术家以八十载的生命沉淀,于纸墨间筑起一个破除常规形式、形制、形态、形状与形象藩篱的艺术空间。
梁百庚之创作,突显亮目振心的美学跨界之能。观其作品《山海遗韵》(68cm×68cm)《平凡之美》(25cm×25cm)《书中有佳言》(25cm×25cm)等,传统水墨技法勾勒出山间云雾的缥缈空灵和写意人物、禽鸟,却在留白之处巧妙嵌入几何色块,似是给这传统画卷添上了一抹现代时尚的亮色。而在《潮》(100cm×50cm)系列和《绿如蓝》(25cm×25cm)《一片清凉》(25cm×25cm)《巴赫之音》(25cm×25cm)等作品中,水墨的流动性与传统工笔线条相互碰撞,形成强烈的“化学反应”张力,仿佛将海浪解构为抽象的韵律,奏响一曲独特的艺术乐章。诚如梁先生在开幕式后的座谈中所言:“一流音乐一定是形象化的”,好的美术作品亦当具优美的音乐性。这种东西方文化艺术语汇的共生融合,正是他自2010年法国大皇宫国际艺术展以来不懈探索的轨迹。当西方观众为之惊叹时,我们方更深刻地意识到:真正的民族性,恰在包容与创新中得以永生和共生。
展开剩余68%这位老艺术教育家的经历,本身便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65年,他从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在抽纱厂设计纹样的岁月里,装饰性基因深深植入其创作血脉。转任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期间,他又系统梳理,出版《装饰花卉》《创意性素描》等十余部专著。其作品中,《渔歌》系列明显可见抽纱艺术的网格骨架,似是岁月的纹路在画布上悄然留存;而《蚀》则化用传统蓝印花布色调,于工艺与纯艺术的边界踏出一条独特路径,宛如在这艺术的迷宫中寻得一条别样的出口。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其作品可以看出,他在进入耄耋之年的当下,仍在锐意追求一种祛魅传统“装饰味”和“设计感”的,更加贴紧自然的“无异于佳乃佳”的艺术境界。
“无所容形”这一深层命题,在梁百庚笔下获得了多维度诠释。九十二岁的齐鲁名师、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宋遂良教授观展后,不禁有感而发登台致辞,慨赞作品之丰富精湛,谓其“无所容形”的寓意是“在梁老师的笔下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能画、不能表现,什么东西在他的笔下都无所逃逸,想画什么就能画什么。他的画经得起观赏欣赏,看起来很舒服……画静为动,画媚为美,教人浮想联翩。”我则进一步揣测解读,筹策此展的梁门弟子们之所以选用此展题,或许还寄寓了无可精准地为其恩师之作归类确宗、大象无形、无以名状、美不胜收等丰富涵义。
突破媒材的传统属性,是梁百庚创作实践的一大特色。水墨作品《漂移》系列以油画的堆叠手法制造肌理,似是在传统水墨的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创新的涟漪;而布面丙烯《海蚀岩》却运用水墨渲染技法,宛如将水墨的灵动融入丙烯的厚重之中。更值得玩味的是对“形”的哲学思辨——在《逝》中,渔船轮廓被海浪解构为虚影,似是时光的流转模糊了现实的边界;《迹》则将书法笔触转化为空间分割线,如是在艺术的画布上书写着空间的诗篇。诚如一位评论家所言:“他的画独树一帜,在全国也是极为鲜见的”。这种对形体的消解并非虚无,而是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形式的消解处藏着永恒的哲思。
作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的创作者,梁百庚的现代性探索始终扎根于文化土壤。《乡音》中悬浮的渔网编织着方言录音频谱图,宣纸拓印的礁石纹路间,嵌着岛城老城区门牌号,仿佛是在用艺术的语言诉说着家乡的故事。这种多维度的“乡愁编码”,恰是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的存续样本。当青年艺术家追逐新潮时,这位老者用行动证明:传统的现代化转译,才是更具挑战性的先锋之举。
“无所容形”还体现在他画作的兼容并蓄,化用于无形。他的《欲说新语》《倦意袭来》等的大块留白颇具中国传统文人画韵致;《端坐》《秋实》等则似见现代装饰画的色彩和结构;《用色写之》等则既有中国传统没骨画风神,又有西方人体画的风致。前贤八大的高简,齐白石的写意,张大千的泼彩,林风眠的韵致,吴冠中的中西焕化,乃至毕加索的笔致和西方油画、水粉画的光影、设色、结构等,都被画家融汇幻化为“梁百庚式”的笔墨语汇表达。每幅作品都体现出他在不断追求和践行自己:“作品的不可复制性”,“绝不重复自己”,“ 不生产意识形态”,“ 远看是势,近看是质”,“大胆挥洒,小心收拾”,“造型原素组合论”,“ 画是化学的视觉反映”,“把色彩量化”,美术作品往往能在“历史上站住脚的不是题材”,画家要“读好中国传统这本书”,“画面有前后空间的关系”等学术观点和艺术坚持。
他常在教学课徒或题画中援引清代学者、画家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中的观点: “何为味外味?笔若无法而有法,形似有形而无形。于僻僻涩涩中藏活活泼泼地,固脱习派且无矜持,只以意会难以言传,正谓此也。或曰画无法耶?画有法耶?予曰:‘不可有法也,不可无’”。这段话表达了前贤对绘画技法的看法,认为绘画不应该被固定的法则所限制,也不应该完全抛弃法则,而是应该追求一种没有固定模式的自由创作状态。而梁百庚先生的创作实践和成就也是对这一创作境界与理念的最好传承与诠释。
离开展馆时,回望那《无所容形》的展标,在射灯下投出多重光影,似是艺术的多元与深邃在此交织。梁百庚的艺术实践恰似威海这座海滨之城的气质——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未知,却从未割断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他的笔触间既有青岛工艺美校传承的严谨,又有超越规范的勇气;既有抽纱图案的秩序感,又具当代艺术的祛魅解构精神。在这个追求即时刺激和“情绪价值”的时代,这些作品要求观者放慢脚步,在墨色交融处读懂一个艺术家穿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与突围,于艺术的海洋中探寻那永恒的精神之光。
发布于:山东省配资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