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健康问题都喜欢披上“伪装”,用我们最熟悉的样子出现。比如,一提到便血,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痔疮又犯了”。但事实,真的总是如此吗?
今天,我们要讲述一个关于“便血”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75岁的阿姨,她的经历就像一部悬疑片,一个隐藏了15年之久的“元凶”,险些让她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不可能的答案,恰恰就是真相。
反复的警报与迟疑
故事要从王阿姨(化名)说起。她是一位75岁的老人,身体还算硬朗,但心里一直有个“结” 。那是在15年前,她因为盲肠癌接受了右半结肠切除手术,术后还做了化疗。幸运的是,经过五年的观察期,医生宣布她已经临床治愈,这让她和家人都松了一大口气 。
然而,岁月静好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就在入院前的三个月里,王阿姨的生活被一个恼人的症状打乱了:她的腹部时常感到不舒服,有些胀气,还伴有阵发性的绞痛和腹泻 。更让她担忧的是,她开始断断续续地出现便血,大便中混杂着血丝。
展开剩余85%对于一位有过肠癌病史的老人来说,便血无疑是最危险的警报信号。家人立刻带她去了医院。入院时,王阿姨虽然神志清醒,但脸色苍白,化验显示她有贫血,血红蛋白只有10.2 g/dL(正常成年女性通常在11 g/dL以上) 。医生们首先想到的,也是家人最害怕的——会不会是肿瘤复发了?
为了排除这个最坏的可能,医生给她抽血化验了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这让大家稍稍安了心 。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是做结肠镜检查,直接看清楚肠道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就在这时,王阿姨却犹豫了。她拒绝了做结肠镜的建议 。或许是对手术的记忆让她对侵入性检查心有余悸,或许是觉得便血时有时无,问题不大。巧的是,就在她住院观察的几天里,便血真的自己停了,大便也恢复了正常 。下消化道出血(LGIB)确实有很多情况会自行停止,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于是,在王阿姨本人的要求下,她出院回家了 。
然而,病魔只是暂时“休战”,并没有真正离开。
危机再临与意外发现
三个月后,王阿姨再次因为便血被送回了医院 。这一次,情况比上次严重得多。她的血红蛋白掉到了8.7 g/dL,血压一度低至80 mmHg,出现了休克的迹象,被紧急送入了ICU(重症监护室)抢救 。
经过积极的补液和支持治疗,王阿姨的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了下来 。这一次,面对如此凶险的病情,她和家人终于同意了进行结肠镜检查 。
可命运似乎又开了一个玩笑。就在王阿姨开始喝泻药,为肠镜做准备的时候,她突然出现了剧烈的恶心和呕吐,肠道准备被迫中断 。更奇怪的是,第二天,她的便血又一次奇迹般地停止了。
这下,医生们也犯了难。患者无法完成肠镜检查,出血又停了,该如何找到“元凶”呢?
为了不放过任何线索,医生团队决定为她安排一次增强CT血管造影检查,希望能在不出血的时候,也找到血管异常等蛛丝马迹 。CT扫描的结果出来了:由于出血已经停止,扫描并没有发现明确的出血来源 。
然而,影像科医生在图像中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在王阿姨的右侧腹部结肠里,有一个大约1.5厘米大小的“异物”,同时肠道里还有多个气液平,这是肠道不完全梗阻的典型表现。
这个异物是什么?它和反复的出血有关吗?
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王阿姨的便血再次发作,排出暗红色的血便,血红蛋白又下降了1g/dL 。情况紧急,不能再等了!医疗团队当机立断:立即进行急诊手术,探查腹腔,找到出血点并止血!
手术台上的“真凶”
手术开始了。当外科医生打开腹腔后,首先看到的是15年前手术留下的痕迹:小肠和结肠的吻合口周围粘连严重,导致了部分肠管扭曲,这解释了为什么王阿姨在做肠道准备时会出现梗阻和呕吐的症状。
医生仔细地探查着肠道。突然,他的手在一个位置停住了。隔着肠壁,他触摸到了一个大约2厘米大小、可以活动的硬块,这正是CT报告中提到的那个神秘“异物” 。
医生切开肠壁,将这个硬块取了出来。当看清它的真面目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那是一颗粪石(coprolith),也就是一块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粪便团块。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颗粪石的一端,竟然牢牢地挂着一根外科缝线——那是一根15年前手术时用来缝合肠道的、不可吸收的丝线!
真相大白了!
原来,15年前那台手术留下的一根小小的丝线,并没有随着时间被身体包裹或降解。它就像一个“锚”,在肠道里日积月累地挂住了粪便残渣,最终形成了一颗坚硬的粪石 。这颗“疯狂的石头”随着肠道蠕动,在吻合口附近来回摆动、摩擦,不断地侵蚀、刮伤脆弱的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出现多处糜烂和出血 。
这就是王阿姨反复便血的真正原因——不是癌症复发,也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由15年前一根缝线引发的术后远期并发症 。
医生迅速移除了这颗罪魁祸首的粪石,并对糜烂出血的黏膜进行了缝合止血 。术后,王阿姨恢复得非常顺利,第四天就开始正常进食和排便,便血再也没有出现过 。五年后,当医生再次对她进行随访时,她的消化系统一切正常,生活安逸 。
便血的“江湖”: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王阿姨的故事虽然罕见,但它为我们揭开了下消化道出血(LGIB)神秘面纱的一角。LGIB是指发生在屈氏韧带(小肠与十二指肠的分界线)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它的发生率大约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五分之一,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会增高。
LGIB的“常规部队”
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LGIB的元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几种疾病 :
憩室病:肠壁上形成的像“小袋子”一样的憩室,其内部的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肠壁上的毛细血管异常扩张、脆弱,容易破裂。
缺血性结肠炎:供应结肠的血流减少,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和出血。
结直肠肿瘤:良性或恶性肿瘤表面破溃出血。
痔疮:虽然常见,但通常出血量不大。
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等。
LGIB的“特种部队”:那些罕见的元凶
然而,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就像王阿姨的粪石一样,还有许多极其罕见的“特种兵”会引发LGIB,它们的诊断和治疗都极为困难 。
在一篇针对罕见LGIB病因的文献回顾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情况 :
最常见的“罕见”原因——阑尾出血:你没听错,阑尾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器官,竟然是罕见LGIB报道中最多的“麻烦制造者”。出血原因五花八门,包括阑尾黏膜糜烂、动静脉畸形、阑尾憩室、阑尾子宫内膜异位症,甚至一种叫“Dieulafoy's lesion”的血管畸形长在了阑尾上 。诊断通常需要结肠镜,而最终治疗几乎都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
一个“五花八门”的名单:其他罕见的病因更是千奇百怪,包括 :
肛门直肠海绵状血管瘤:一种血管畸形,像海绵一样盘踞在直肠壁上。
结肠静脉曲张:通常与胰腺炎等其他疾病有关。
结肠淀粉样变性:一种异常蛋白质沉积在肠壁,导致组织变脆。
肺癌结肠转移:肺部的癌细胞“跑”到了结肠里。
毛霉菌病导致的直肠溃疡:一种凶险的真菌感染,竟然也能引起大出血 。
医学“侦探”如何破案?
面对这些狡猾的“罪犯”,诊断过程就像一场真正的侦探工作。医生们需要动用所有“高科技武器”,并且像福尔摩斯一样细致入微。
结肠镜:是探查LGIB的首选工具,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并在发现病变时进行活检或止血治疗。
CT血管造影:当出血迅猛,或者肠镜无法找到出血点时,CT可以快速定位出血的血管。
血管造影(Angiography):不仅能诊断,还能通过导管将栓塞剂送到出血的血管进行封堵,实现微创治疗。
很多时候,单一的检查方法并不足够,医生需要将结肠镜、CT、血管造影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最终锁定“真凶” 。
更重要的是,成功的诊治离不开一个强大的 多学科协作团队(MDT)。重症监护科医生负责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消化内科医生操作内镜,影像科医生解读CT和进行血管介入,而外科医生则随时准备着,在其他方法无效或不适用时,通过手术力挽狂澜。正是这种团队合作,才能为像王阿姨这样的危重患者,制定出最有效、最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网上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